学位 / 职称 |
社会荣誉 |
||||
工学博士、教授 |
国家级荣誉 |
首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
|||
教育部 “黄大年式” 教师团队核心成员 |
|||||
出生日期 |
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成员 |
||||
1971 年 4 月 |
省部级荣誉 |
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7) |
|||
联系方式 |
长春市 “第七批优秀青年大学毕业生”(2008) |
||||
liuzhi@cust.edu.cn |
首批 “吉林省教育厅新世纪科学技术优秀人才”(2011) |
||||
现任职务 |
|||||
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
|||||
招生信息ENROLLMENT INFORMATION |
|||||
招生层次 |
专 业 |
||||
博 士 |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
||||
硕 士 |
学 硕 |
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 |
|||
080300光学工程 |
|||||
专 硕 |
085408光电信息工程 |
||||
085402通信工程 (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 |
|||||
研究方向 RESEARCH FOCUS |
|||||
空间激光通信链路传输性能优化技术 本方向聚焦空间激光通信链路的高效传输与稳定性提升,针对星地/空空/空地等长距离、动态激光通信链路应用场景,探索大气湍流特性监测、预测、补偿等关键技术。通过智能控制算法与自适应补偿机制,抑制链路能量衰减及大气湍流的干扰等影响,揭示平台运动振动特性、大气信道环境时变特性等对通信链路质量的影响规律,实现高码率、低误码的可靠通信。研究结合数字信号处理、先进调制解调和编解码技术方案,对通信链路的发散角/接收视场、功率等光束参数以及码型、速率等调制参数进行实时优化,实现激光通信链路各节点之间实现稳定可靠的信息传输,推动空间激光通信向更高带宽、更长距离及更轻量化方向发展,为卫星互联网、深空探测等应用提供核心支撑。 工业装备性能参数光电动态检测技术 本方向针对智能制造和国防工业装备的性能自动检测技术需求,致力于解决智能制造与国防工业领域装备性能自动检测的核心技术难题.聚焦非接触式光电动态测试方法创新与工程应用,重点突破复杂工况下装备多维参数的高精度、高实时性检测技术瓶颈。研究内容涵盖动态信道特性、时序特性、光学特性、跟踪特性、姿态稳定、轴线标定及静平衡等关键参数的动态测量,以及多尺度大气湍流、气溶胶散射及温压变化的高保真仿真平台,形成覆盖激光、红外、力学等多物理场协同检测的技术体系,为高端装备研发、生产调试及在役维护提供智能化检测解决方案。 |
|||||
目标检测识别跟踪与视觉三维定位技术 本方向聚焦移动平台(如无人机、无人车)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智能感知与自主决策技术,围绕高精度三维定位、多目标协同感知及实时任务规划等核心问题,构建“感知-建模-决策-执行”一体化技术体系。研究内容涵盖视觉三维定位、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深度学习驱动的目标检测跟踪算法及多智能体协同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旨在提升移动平台在未知或非结构化场景中的环境理解能力与自主作业水平,服务于智能制造、灾害救援、智慧城市等高价值领域。 复杂环境下目标识别、检测和跟踪技术 本方向聚焦航空平台(如无人机、卫星)搭载的可见光、近红外(NIR)及中波红外(MWIR)多谱段传感器,在复杂地表背景(如植被覆盖、建筑密集区、夜间环境)下的目标智能感知难题。通过多光谱数据融合与深度学习算法优化提升全天候、全时段感知能力,研究高精度目标检测、实时跟踪及抗干扰技术,解决单一谱段成像的局限性(如可见光受光照限制、近红外穿透性不足、中波红外细节模糊)及复杂场景中的目标遮挡、运动模糊等问题,结合三维重建与语义地图增强态势理解深度,服务于军事侦察、灾害应急、农业监测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 |
教育经历 EDUCATION |
2004-2006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机械电子工程,博士后 2001-2004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学工程,博士 1998-2001年,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硕士 1989-1993年,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应用电子技术,学士 |
工作经历 APPOINTMENTS |
1993-2001年,电子工程系,系副主任 2002-2004年,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 2005-2010年,教务处,副处长 2011-2017 年,研究生院,副院长 2018年-至今,空间光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
学术兼职ACADEMIC APPOINTMENTS |
行业协会任职: 中国C3D产业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空间信息通信技术专委会、智能指挥调度专委会和C4ISR理论与技术专委会委员。 中国图象图形学会智能边缘计算专委会委员。 政府与学术组织任职: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委员。 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光学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中国兵工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 评审与宣讲任职: 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中国科协)宣讲专家。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通信评议专家。 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吉林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 期刊相关任职: IEEE Photonics、Optics Express、Applied Optics、Optic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审稿人。 MDPI Photonics、Frontiers in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等国际期刊光通信专辑主编。 《液晶与显示》《应用光学》中文核心期刊编委。 |
讲授课程 COURSES TAUGHT |
本科生: 《数字图像处理》、《学科技术发展前沿》 |
研究生: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与应用》(前沿技术专题) 《固态成像技术与应用》(交叉学科课程) |
科研项目 RESEARCH PROJECTS |
|
发表论文 PUBLICATIONS(part) |
|
专利PATENTS(part) |
|
出版著作PUBLISHED WORKS |
|
获奖情况 HONORS and AWARDS(in recent five years) |
||
|
||
科研条件SCIENTIFIC RESEARCH |
||
▶ 实验室与设备 拥有“空间激光通信传输性能优化实验室”、“一对多激光通信链路实验系统测试平台”等专业设施,配备冷热对流式大气湍流模拟系统、高精度光谱仪、宽带数字存储示波器、高帧频数字相机、短波红外相机、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等先进仪器设备。 ▶ 团队与合作 团队核心成员 20 余人,含教授3人、副教授5人,年均发表 SCI/EI 论文20余篇,支持学生参与各种研究生学术创新竞赛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如 OFC、CLEO、ICAIT、无线光通信与组网技术论坛)。 与信息支援部队、南京大学、航天科技集团、航空工业集团、兵器工业集团、长春奥普光电、长春算力中心、长春光客科技、长春易励光电等单位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提供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环境。 |
||
招生优势ENROLLMENT ADVANTAGES |
||
✅ 科研平台支撑: 依托 “空间光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科研平台)“光信息传输与控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配备大气湍流模拟系统、激光通信测试系统、一对多同时激光通信演示试验验证装置等先进设施。 ✅ 科研项目实践: 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叶企孙科学基金)、军科委创新特区、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等30余项国家级 /省部级科研项目,提供充足科研经费与工程实践机会。 ✅ 技术团队赋能: 隶属于教育部 “黄大年式” 教师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与航天五院、中航工业613所、中电集团11所等建立深度合作,支持联合培养与企业实践。 ✅ 交叉学科融合: 聚焦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跨领域研究资源与学术交流平台(如国际期刊审稿、学术会议资助)。 ✅ 就业前景广阔: 毕业生优先推荐至航天院所、国防单位、高校及省内外信息类高新技术企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