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和平解放,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西藏的妄想,维护了祖国统一,巩固了国防。
经过许多斗争和工作,美英等阻挠谈判的阴谋被彻底粉碎。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终于在1951年4月下旬抵京谈判。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不仅提高西藏人民生活水平,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还挫败了美国试图将西藏作为亚洲反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个基地的计划,对于巩固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政权,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斗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西藏解放到如今,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下,西藏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西藏江南”的西藏林芝,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茁壮成长,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跨越、大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面展开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它仅用四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5亿农民从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最后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逐步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中国成立时,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当时,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现代工业不到国民经济的10%,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且相关人才匮乏。
1951年2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首次明确提出了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设想。会议决定,自1953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要求立即开始编制五年计划的准备工作。
“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五”计划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到会代表1210人。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和有关重要法律;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决定产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家主席为毛泽东,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为刘少奇,第一届国务院总理为周恩来。
60多年前的9月15日至9月28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回顾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时的盛况,展示60多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走过的光辉历程,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955年4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对新中国外交有着特殊的意义。当时,为了争取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国成为万隆会议的积极参与者。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举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时代的中国,正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有力的臂膀,为亚非谋发展,为世界谋大同。习近平主席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历史性演讲已向世界宣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支持多边主义的决心不会改变。“这100多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然而,这项任务至今远远没有完成。我们要顺应人民呼声,接过历史接力棒,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奋勇向前。”
1958 年,在全国"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声中,中国科学院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光学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也就是长春理工大学的前身。"两弹一星"元勋、两院院士王大珩先生担任第一任院长。60 年来,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五机部、机械委、机电部和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 年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步入新世纪,长春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吉林省电信培训中心先后并入。
2002 年学校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2004 年被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60 年,因光而生,追光而行,薪火传承中铸就了"中国光学英才摇篮"永恒的光辉。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研制者龚祖同、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研制者王之江、中国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研制者薛鸣球等16位院士曾在校任教或学习,为学校积淀了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气。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起点勇担新使命。全校师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明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和“志存高远、坚毅自强、知行合一、追求卓越"的理工精神引领下,沿着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坚持以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师资、高水平的科研、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规格的校园建设为核心,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属于严重干旱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极为关心林县的缺水问题。在党的领导下,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改变了世世代代贫穷缺水的命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红旗渠兴建过程中所孕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集中展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历史的新征程上,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发掘包括红旗渠精神在内的宝贵精神财富,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凝心聚力谋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0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核讹诈,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距地面2900米处空爆试验成功。在经济落后、工业和科研基础薄弱,资金、设备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我国科研工作者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这两个发展阶段的跨越。同一时期,我国的导弹研制也取得重要突破,先后成功发射了常规导弹和核导弹。
此后,随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中国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的纪元。
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创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这一奇迹,集中体现了那一代科研工作者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宝贵精神!